(三)创造思考,发挥想象
引导学生自编习题,特别是自编应用题,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突破口。
例如,新教材107页的主题图,教师在教学时不给任何提示,而让学生观察:根据图我们知道了什么,可以求什么?学生很自然地会根据兔子所占的方位的不同,列出8+7=15的算式,让学生再仔细观察,还可以怎么想?学生会从颜色上区分,列出5+10=15。
三、促进参与,在交流中学
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,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,国际上的科学研究、科技发展以及经济上的一体化,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。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人才,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,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。
(一)争议──交流的动力
在课堂上,针对一道数学问题,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,敢想敢说,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;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,学会比较、分析,善于创新,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,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,而最好的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。这样,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、合作的活动中心。
在教学“数一数”的时候,学生在数男孩的个数时发生了争议,有的学生认为有9个男生,有的学生认为有10个男生,有的学生认为有11个男生,并且相执不下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公布答案,学生不一定信服。如果让他们再数一数,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,他们也不一定能找出是否出错。这时,就需要让学生交流合作;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。于是,我就顺水推舟地说:“到底有几个男生呢?老师也弄不清楚了,就请小朋友们同桌两人共同数一数,看谁的答案是正确的。”学生立刻行动起来,几个学生把小脑袋凑在一起,一个一个地数,只听“这个不是男孩,是女孩,虽然他带着帽子。”“你丢掉了1个,这个也是。”学生交流得热火朝天。不一会儿,教室里渐渐地静了下来,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,我知道,他们已经讨论出问题的答案了,于是我问:“到底是几个男生呀?”“10个”。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。通过自己讨论得出结果,其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千言万语所起的作用。
(二)成果──合作的结晶
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,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。就学习而言,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,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。因此,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,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。合作与交流,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。
例如,在教学“10的组成”时,10的组成方法很多,学生自己一个人想不全。于是,就让同桌之间合作完成,并提出要求──看哪一组想得最全。同桌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,互相取长补短。在交流合作中,学生不仅长知识,而且长智慧,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,创新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。